永远相信远方,永远相信梦想!

很遗憾,三季度A股又跌回到今年股灾最低点附近,沪深300指数下探到3800点左右,大盘至今累计跌幅近23%。

盛天旗下产品净值也有所回撤,但所有产品累计至今总体均实现了正收益,我们较好地规避了市场风险。

众所周知的俄乌冲突正在演化,正如之前曾预料的:这场冲突不会短期结束。

经过七个多月的冲突,现在战争已进入第二阶段——战略僵持状态。

俄罗斯已将原属乌克兰的四州领土以公投形式并入俄罗斯,而北溪两条天然气管道的炸毁,以及俄罗斯这两天对乌克兰的狂轰滥炸,更将整个欧洲带入巨大不确定性中。

持续攀升的能源短缺危机,对整个欧洲都是致命性的、整体性的,如果未来欧洲不能在这些基础性问题上得到有效解决,迟早来临的经济衰退将不得不再次眷顾这个曾经发生第一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方。

而随着欧洲自主意识的苏醒,未来我们可能将见到不一样的欧洲:政治越来越右倾化,思想越来越民粹化,大的变局正在形成。

欧洲主要经济体,例如德国,一些核心产业正在向美国以及中国转移,号称欧洲发电机的法国竟然也去跟英国要电……

当各种矛盾达到无法调和的时候,欧盟确实存在解体可能,或是名存实亡。

欧洲真的不太平了,连已经脱离欧盟的英国,在新的领导人上台后不到几周竟然也会发生国债暴跌、英镑巨挫、英国养老基金险些出现危机这种极端罕见事件,全球经济处在极度不确定中。

一旦欧洲出现危机,各种海啸级别的影响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欧元将不被视为储备货币而被各个国家抛弃,而欧债又可能会面临被巨额抛售从而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世界性金融海啸。

而如果欧洲各国进入衰退死循环,各种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都使大家无法做出准确预判,真的,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需要加倍小心

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扎紧安全带,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盛天基金因应当下市场环境已增加现金储备,将仓位配置调整为防御型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即使未来市场发生各种极端恶劣现象,我们的基金应该也能做到风险可控。

虽然未来投资充满各种挑战,但我们知道,投资就是需要在惊涛骇浪中做到努力向前。

过去三十多年的投资经验告诉我:当市场处于极度恐慌的时候,往往也是价值投资最好时刻,当机会来临时,请各位允许我们到时会肆无忌惮地贪婪。

既然你们将信任托付给了我们,我们就会加倍努力做好投资,尽力为各位投资者获取应有收益。

许多人问我为何如此淡定,为何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因为我们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体制,我们的国人有着不一般的意志,有着不可多得的高贵品格。

环顾当下世界经济政治环境,有哪个国家关乎民生的物价能像我们这样保持这么好,有谁像我们这个国家的子民在如此疫情防控下还依然做到努力、坚强。

当下外部环境充满各种危机,但中国国内依然保持着和谐稳定,虽然疫情确实给国人带来诸多困扰,但要相信,这是暂时性的,春天终会来临,疫情终会过去。

请相信我们这个国家,请热爱我们这群勤劳的人民,投资最核心是投人,将财富投给值得信赖、有能力的人,做好春天来临的准备,在危机中把握机会,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

 

永远相信远方,永远相信梦想!

坚持那份初心、坚持价值投资分析方法、善于运用我们基金公司自己开发的数据分析系统,我相信,我们依然能够战胜未来的艰难险阻,依然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

感谢大家,非常谢谢各位对我们的信任。因为您的信任,就是我们努力前行的最大动力!

因为信任 所以托付 !

 

–  END  –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仅供读者参考使用,本公司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述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更新及时性,且不作任何担保,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金融股还值得留意吗?

 

导语

在和投资人的交流中,有投资人提问:从数据来看,目前金融板块处于相对低估值阶段,但是近期相关个股表现平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对此,8月7日,盛天投资总经理邹峻在接受无锡广播电台专业财经类节目《财富有立场》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位投资人观察得很仔细,金融、地产无疑处于低估值阶段,从财译网数据可以看到,当下银行业整体市盈率只有4.57倍,而市净率更是只有0.48,也就是当下所有上市银行股的市值只有不到一半的净资产值,这个数据,拿到国际进行同业比较上也是非常低的。

 

同样房地产板块整体估值也不是特别高,市净率也只有0.9,不到1,说明房地产板块估值不算高,也就是说,房地产和金融业这两大板块确实估值不高。

 

但是,世上通常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金融和房地产两大板块估值不高,肯定是有原因的。就如房地产板块,我们知道国家一直强调房住不炒,国家这么多年一直都在防范房地产出现危机,进而传导到金融等各个行业,国家总体不鼓励房地产行业过快过速不健康发展,我们能看到房地产股这么多年基本就没啥行情,一方面是政策因素导致,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基本面也在发生变化,像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从十年前的13%左右,到现在整个行业已经跌到只有0.06%,说得难听点,现在的房地产行业整体已经处于不盈利状态,说明房地产行业事实已经处于困难期,需要高度关注,你说房地产板块能好吗?

 

所以现在已经有言论说,由于中国长达20多年的房地产上行周期可能会终结,会对金融业带来深远影响,甚至怀疑会带来金融危机等。

 

对于这些言论我认为既要认真对待,但也不用过份担忧,因为金融业不等同于房地产行业,虽然当下银行介入房地产非常深,但就像美国前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的:什么是泡沫,只要没有戳破都不能说是泡沫。所以说,把中国金融业过度看空,过度跟房地产进行捆绑,并不利于投资者理性投资。

 

金融业本质上属于服务业,如果进行产业划分,其属于第三产业。可以说,金融业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不光影响到经济,更涉及到社会的整体稳定,在中国,我们不应把金融业等同看待房地产业,认为房地产不好了,金融业就一定出问题,千万不要被一些研究员偷换概念洗脑成功,做出不科学的判断。

 

要知道,当下中国金融业,例如占大头的银行业,事实一直都处于转型发展之中,譬如说减少房地产业务占比,加强投资银行建设,加大中间业务占比等举措,都是当下中国银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也是国际上银行业走过的成功经验,可以这么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中国实体经济不断通过直接融资降低财务风险,中国银行业迟早会迎来第二春,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可期,当然前提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所以说,还是我一直提倡的,要有信心。不应过分看空金融股。

 


遵循以财务学为基础的价值投资

秉持守正出奇的投资策略

因为专业 所以信任

 

敬请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基协给投资者画像:90后投资者占比下降 60、70后占比上升

1月7日,中国基金业协会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的《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主要包括两部分:

基于个人投资者问卷调查回收的84807份个人投资者的主观意愿数据,完成个人投资者的调查结果分析;

基于机构投资者问卷调查回收的409份机构投资者的主观意愿数据,完成机构投资者的调查结果分析。

超九成投资者个人收入在50万元以下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募基金场外和场内投资者保持整体上涨趋势:场外投资者总量67102.9万,其中自然人投资者数量66971.0万;场内投资者总量2524.2万,其中自然人投资者2515.7万。

从性别比例来看,个人投资者中男性占54.1%,女性占45.9%,男女保持平衡,且历年来相对稳定。

从年龄结构来看,30~45岁的个人投资者占比将近四成,达到38.8%。

30岁以下和45~60岁的人群占比均在四分之一以上,比例分别为27.7%和25.8%。

60岁以下各年龄段之间的投资者分布基本均匀。60岁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占比为7.7%。

与2019年调查数据相比,30岁以下投资者比例下降,45~60岁投资者比例上升,主力人群30~45岁投资者则大致保持不变。

此外,报告显示,超九成个人投资者税后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下。

接受调查的自然人投资者2020年度个人税后收入多集中在50万元以下,占比为91.6%,与2019年调查数据(91.4%)相比基本保持一致。

50万元成为明显的分水岭,收入50万元以上者仅占8.4%。收入在10万~50万元之间的投资者最多,占比为45.3%;

其次是5万~10万元之间,占比约有三成(31.8%);5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比为14.5%;50万~300万元占比为 7.2%;300万元以上占比约1.2%。

在金融资产总规模方面,报告显示,近七成投资者金融资产总规模低于50万元。

具体而言,金融资产总规模超过30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占5.0%;金融资产规模在100万到300万元之间的占9.3%,金融资产规模在50万到100万元之间的占17.4%,以上金融资产超过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总计占比31.7%。

2020年度个人投资者的金融资产总规模与2019年调查数据相比大致相当,但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比例从37.0%稍下降至31.7%,金融资产总规模低于50万元的整体占比由62.9%上升至68.3%。

而在投资金额占家庭年收入比重方面,报告数据显示,超八成投资者在50%以下。数据显示,81.3%的投资者金融投资金额占家庭年收入比重不超过一半。

其中,投资金额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10%以下的投资者占比18.0%,比重介于10%~30%的投资者占35.6%,比重介于30%~50%的投资者占27.7%。

与2019年相比,投资金额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下的投资者占比由75.4%上升至81.3%,上升5.9个百分点。

在投资金融品种层面,超半数投资者首选现金管理类产品,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投的金融品种表现出以现金管理类为主、多样化配置的特征。

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53.2%、53.0%;“股票”“非货币公募基金”以及“货币基金”占比分别为45.3%、41.8%、38.2%;“债券”“保险产品”占比在10%~20%之间;“私募证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信托产品”等其他,占比均低于10%。

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投资公募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从存款转入”“新增收入”,分别有76.3%和74.5%的投资者符合此选项;“从银行理财产品转入”以及“从股票转入”为次选择,分别有37.6%、35.8%的投资者选择。

另有15.7%和15.0%的投资者资金来源于“从债券转入”以及“其他”渠道;从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保险产品、信托产品、私募证券或私募股权基金等渠道转入的比例均不超过7%。

在公募基金投资品种选择层面,投资者更倾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

调查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被超过七成接受调查的个人投资者(74.1%)选择为公募基金主要投资品种,54.8%选择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较为突出。其他债券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指数基金(不含ETF)、货币市场基金的选择比例分别是43.9%、40.6%、22.9%。

“基金收益表现与投资者预期不符”是长期投资的阻碍

调查数据显示,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的只数总体呈倒三角形,大部分人表示持有基金少于10只。

持有“10只以下”的投资者占比超过七成,其中,持有“5只以下”占比42.3%,持有“5~10只”占比32.5%。

另有14.4%、5.2%、5.6%的投资者选择持有“10~15只”、“15~20只”、“20 只以上”。

调查数据显示,自然人投资者较为清楚自己持有公募基金的所属公司,且倾向于差异化较大的基金配置。所持基金属于5家及以上公司的投资者占比31.4%,这一数字与2019年调查数据(32.7%)大致相同。

属于4家、3家、2家、1家公司的投资者分别占比11.2%、25.5%、19.4%、12.1%,与2019年调查数据(分别为11.3%、26.3%、18.1%、11.6%)也基本相同。

本次调查中,表示不清楚持有基金所属公司的投资者较少,仅为0.5%。

在持有单只公募基金平均时间层面,超半数投资者选择1年以上。从总体来看,单只公募基金持有期为1到3年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最大,为34.9%。

平均持有时间为3年到5年和5年以上的个人投资者的比例分别为11.5%和9.6%。以上持有单只公募基金平均时间在1年以上的投资者总计占比56.0%。

与2019年相比,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的平均时长无明显变化,但投资者显然更有耐心,持有更长时间的投资者比例在缓慢上升,比如持有5年以上的投资者比例从2019年的7.7%上升至9.6%。

53.6%的投资者认为“基金收益表现与自己预期不符”是影响其开展中长期基金投资的障碍;50.1%的投资者则将“基金投资时长与自己希望的周期不匹配”视为障碍;45.6%的投资者认为长期投资的障碍是“基金选择困难、需要专业的投资顾问帮助”。

在是否投资设定封闭期或最低持有期限的公募基金方面,53.8%的个人投资者表示有过投资,这一比例与2019年调查数据(51.1%)相比有缓慢增长。

36.3%的个人投资者虽未投资,但表示“将来会考虑”,这一比例与2019年(40.1%)相比有所下降。以上两项即已经有投资或将来会考虑的投资者占比合计90.1%。

另有9.9%的投资者则表示自己“将来也不会考虑”,与2019年(8.8%)相比,该数据有所上升。可见投资者对于设定封闭期或最低持有期限的基金产品态度相对稳定。

总体来说,大部分自然人投资者对基金定投持肯定态度。认为基金定投“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是一种省心省力的投资方式”的被调查者占比为71.1%。15.4%的投资者持中立态度,认为基金定投“和一般的基金投资没有区别”。仅13.4%的投资者持负面态度,认为“基金定投不如一般的基金投资、不如自己选择”。

在公募基金投资中,盈利与心理预期基本保持一致的个人投资者占比近七成:盈利达到预期的比例为40.2%,虽然没有达到预期但相差不大的比例为33.2%。

另外还有15.8%的投资者表示收获了超过预期收益的盈利,以上三者(超过预期、达到预期、未达到预期但与预期差距不大)合计为89.2%。仅有10.8%的投资者表示收益未达到预期且相差较大,在所有被调查的投资者中占比最少。

大部分个人投资者比较关注创新型基金如碳中和、公募REITs、养老目标基金、科创板主题基金等,被调查者中有近九成(89.4%)投资者表示对此关注,仅有10.6%的投资者表示目前不关注。

而在对待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

调查数据中,表示“尽可能保证本金安全、不在乎收益率比较低”或是期望“产生一定收益,可以承担一定风险”的投资者中,女性比例(72.5%)明显高于男性(61.1%),而表示“追求较多收益,可以承担较大风险”的男性(30.8%)比女性(23.5%)多,希望“实现资产大幅增长,为此愿意承担很大风险”的男性比例(8.0%)是女性(4.0%)的两倍。

调查数据同时显示,愿意承担的风险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加,但也保持在“产生一定收益、可以承担一定风险”,以及“产生较多收益、可以承担较大风险”这两个选项中。

风险承受能力与学历背景之间有较为稳固的关系,数据显示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投资者,更倾向于“尽可能保证本金安全,不在乎收益率比较低”。

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开始增强:专科学历的投资者追求“产生一定收益,可以承担一定投资风险”,而且不同风险偏好类型的投资者比例大致相当。

本科和硕士学历的投资者追求“产生较多收益,可以承担较大风险”,且除了“实现资产大幅增长,愿意承担很大风险”外,随着风险加大,投资者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硕士学历的投资者这种梯度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此外,博士学历的投资者更偏好高风险类型,追求“资产大幅增长,愿意承担很大风险”的比例更加突出。

超六成投资者倾向左侧交易

在购买公募基金时,大部分投资者也都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当“自己发现某只基金表现非常好”时购买公募基金的比例高达66.7%,并且个人投资者认为自己购买公募基金受他人影响较小,其中,受“他人强力推荐”影响的比例为29.0%,不足三分之一;受“身边的人都在买基金”影响的比例仅有9.3%。

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公募基金时机最高比例(66.8%)的情形为“大盘正下跌,有抄底机会”,而“大盘正上涨,看好市场情形”的比例为44.5%。

由此见得,个人投资者更多倾向于在具有一定风险的行情中冒险寻找投资机遇。

超六成(63.3%)的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后比较注重长期收益,其中,“一般不查看账户盈亏”的比例为23.2%,“偶尔查看账户盈亏”的比例为40.1%。

此外,还有25.1%的投资者虽然“频繁查看账户盈亏情况但不频繁交易”。仅有11.5%的投资者“频繁查看账户并进行交易操作”。

调查数据显示,基金亏损在10%以下时,仅有7.9%的投资者出现明显焦虑,但亏损超过10%则焦虑者的比例迅速上升到34.1%,总体而言亏损在30%~50%时出现焦虑的投资者比例最多,为35.1%。

亏损10%~50%时会出现明显焦虑的投资者比例为69.2%,这与2019年的调查数据(67.2%)基本一致,可见由基金亏损所致的焦虑心理在投资者中间也有着相对稳定的模式。

个人投资者购买公募基金产品的渠道中,个人投资者选择最多的渠道是通过“银行渠道”(46.2%),接下来依次是“公募基金管理人直销渠道”(43.5%)、“券商渠道”(41.6%)、“独立基金销售机构渠道”(37.1%)。通过上述各渠道购买基金的投资者比例均处于35%到50%之间,相互间差别不大。

由此可见,个人投资者购买公募基金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新闻 | 企业要应对好“四差变化”带来的人民币贬值风险

【《金融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2021年,人民币汇率有贬有升,双向波动,全年小幅升值2.3%。2022年,人民币汇率面临“四差变化”带来的贬值压力,企业特别是进口企业、借用外债企业要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有效对冲汇率风险,谨防汇率贬值带来损失。金融机构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降低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成本。

一是本外币利差缩小。

市场预期美联储2022年将加息3次,近期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市场价格显示美联储3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接近60%。如果3月份美联储加息,则全年加息次数可能将上升至4次,目前美联储加息4次的概率已约40%。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定价和风险偏好并未完全反映美联储加息预期,一旦美联储超预期大幅加息后,势必将推升美债收益率,缩小境内外利差,跨境资本可能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流出,推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货币贬值。

二是经济增长差变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1年10月预测美国2022年经济将增长5.2%,这一预测较7月份上调了0.3个百分点,较4月份更是上调了1.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欧元区和日本2022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为4.3%和2.2%,IMF对美国经济增速的上调幅度也要大于欧元区和日本的0和0.2个百分点。同时,美国国会通过基建法案,债务上限也暂时取得进展,这些都将在2022年推动美国经济相对其它经济体走强。受此影响,四季度美元指数连续上涨,并越过96关口,创2020年7月以来最高值,带动其他发达经济体货币和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贬值。

三是对外贸易差缩小。

近期全球疫情在奥密克戎(Omicron)变种影响下有所反弹,但南非、英国、美国数据显示,该变种大部分为轻症,住院率和致死率均不高。美国民众对疫苗接种的接受率上升,以色列已开始接种第四针加强针以应对最新疫情,此前也有新闻报道针对新冠肺炎的药物临床实验数据较好。整体来看,全球疫情在2022年可能逐步好转,亚洲等全球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南美和中东等主要的原材料产地生产将继续恢复,中国出口订单可能被分流,出口增速回到常态。

四是风险预期差逆转。

美国三大股指2021年均报大涨,道指、标普500、纳斯达克年涨幅达到19%、27%和21%,并数十次创下历史新高。部分大宗商品价格2021年涨幅惊人,布伦特原油价格涨幅达到50%。美国房地产价格也出现大涨,全美新建住房销售价中位数史上首次突破40万美元,同比上涨约20%。一旦全球金融市场因美联储加息或估值回调出现波动,投资者预期转向,可能增大外部不确定性,部分风险还可能通过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等渠道外溢至我国,也可能增加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不确定性。